搜索網站、位置和人員

搜索網站、位置和人員
科學研究 創新平臺
國家級平臺
西湖大學未來產業研究中心
西湖大學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是首家由國家批準設立、前瞻謀劃未來產業的科研機構,重點聚焦生命原理及未來醫藥、分子智造與功能、未來材料設計及創造等領域,集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培育、人才培養、戰略規劃于一體,致力于以基礎科學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催生未來產業,打造代表國家水平、具有國際影響的未來技術創新策源地、復合功能建設樣板地、新型創新機制試驗地。
省實驗室
西湖實驗室
西湖實驗室是由浙江省政府首批批準設立的省實驗室,于2020年7月獲得正式授牌。實驗室依托西湖大學,與浙江大學藥學院和杭州市一醫院集團共建,聯通國內外頂尖高校如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科研院所、科創企業創新資源,圍繞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兩個主要關鍵點,積極開展創新性科研高地建設,圍繞最具普適性和最富挑戰性的兩大重點領域——代謝與衰老疾病和腫瘤機制研究,通過多領域交流合作的跨學科研究方法,推動轉化應用研究和應急醫學研究。
白馬湖實驗室
白馬湖實驗室(能源與碳中和浙江省實驗室)是經浙江省政府批準,由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浙江大學、西湖大學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實驗室聚焦綠色能源的能質轉化與傳遞,圍繞太陽能轉化與催化、零碳能源轉化與存儲、能源低碳轉化與多能耦合等方向開展研究,著力破解能源領域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為搶占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制高點提供支撐。
西湖大學作為共建單位,已匯聚一批國際一流太陽能利用頂尖人才,將瞄準太陽能轉換利用前沿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與核心技術瓶頸,研發高效光電轉換和太陽能燃料合成所需的關鍵材料和催化劑,產出一系列從0到1的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顛覆性技術。
省重點實驗室
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以建設引領世界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法和技術發展的重點實驗室為目標,圍繞重要的生物學問題和技術需求,以冷凍電子顯微學為核心(包括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鏡三維重構、冷凍電子顯微鏡斷層成像、冷凍電子顯微鏡交叉學科發展三個研究方向),以X-射線晶體學、化學生物學、蛋白質設計、分子動力模擬等相關學科為助力,充分發揮各前沿學科的優勢,探索出一套高效的多學科人才合作研究新機制,開發出若干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革新技術與軟件算法,已取得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結構生物學原創成果,促進浙江省乃至我國在相關領域內基礎研究力量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相關研究成果的轉化。
浙江省生長調控和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主要依托生命科學學院建立,由西湖大學遺傳學講席教授許田擔任實驗室主任,旨在圍繞“生物尺寸功能、調控和疾病”為中心,依托前期器官生長調控工作基礎,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物理方法并結合人工智能、臨床醫學、神經心理學、藥物化學等交叉學科方法,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和轉化應用研究。
浙江省功能分子精準合成重點實驗室主要依托理學院、分子科學公共實驗平臺和物質科學公共實驗平臺建立,西湖大學徐益明講席教授鄧力擔任實驗室主任,旨在通過合成方法學和合成策略創新的發展,實現生物活性功能分子庫的建立和新型功能分子材料的合成,為生物醫藥等功能分子開發提供源頭創新,從而成為功能分子精準合成研究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及學術交流的世界一流基地。
浙江省3D微納加工和表征研究重點實驗室依托西湖大學工學院先進微納加工與測試平臺以及校內與微納技術相關的課題組和實驗室共同建立。現有科研用房約3000平米,大型儀器設備總價值超過6000萬元。實驗室結合微電子集成技術和微納加工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利用現有平面加工工藝研制微納結構和器件的同時,重點研究和開發3D微納米加工與表征技術,并通過這些技術在相關學科研究應用中探索學科交叉領域,開拓新的應用和研究方向。
浙江省量子材料重點實驗室依托理學院物質科學公共實驗平臺以及凝聚態物理相關課題組和實驗室共同建立,集中西湖大學在量子材料制備、實驗測量和理論與計算三方面的研究力量,發揮物質科學公共實驗平臺在量子材料合成表征方面的技術優勢,在相關焦點和難點問題上尋求基礎和技術層面上的突破,爭取在國際量子材料研究領域早日暫露頭角。具體針對四個優先研究方向(利用拓撲態獲得全新的表面性質,探索關聯電子體材料中的新特性,調控低維納米結構中的量子效應,開發前沿工具加快量子材料研發),抓住10個研究重點,在30個相關項目上開展前期研究,為更好地了解量子材料和利用其豐富的技術潛力奠定基礎。
浙江省海岸帶環境與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致力于研究海岸帶陸-海-氣多界面、跨圈層的耦合作用機理及其預報預測,以便更好認識海岸帶問題的成因,并研發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裝備,為解決浙江省、全國和世界其它地區海岸帶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問題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打造一個世界領先的海岸帶研究中心。實驗室目前設置三個研究方向:(1)海岸帶陸海氣相互作用機制及模擬;(2)沿海污染治理及生態修復的新方法、新技術;(3)海洋資源勘探與開發。
省工程研究中心
微納光電系統集成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的目標是圍繞未來光電產業發展方向,利用西湖大學的高端人才儲備和研發平臺資源的獨特優勢,聯合國內光電產業市場的領航企業,以市場需求引領技術發展,通過獨立的自主創新和夯實的技術積累逐步攻關“卡脖子”技術,保障我國在國際光電系統集成產業中的自主、高速發展,實現國際領跑的地位。工程中心已為新型光電材料及器件的設計、研制和測試提供了微納加工、器件檢測和高性能計算三個公共平臺,并在先進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集成光源、三維光互聯、特種微納加工裝備、先進三維系統裝聯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校地合作機構
西湖大學光電研究院是西湖大學與富陽區人民政府共建的校政企金合作項目。作為西湖大學首家獨立科研派出機構,光電研究院將充分發揮西湖大學一流的人才優勢、領先的學科優勢和富陽區強大的產業資源優勢,重點聚焦光電集成領域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著力打造面向長三角、輻射全中國的光電技術研究、中試及產業化基地,全面打通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到成果應用和產業轉化的生態鏈。
校立科研機構
西湖大學智能技術研究中心于2019年11月4日正式成立。中心的成立將增強西湖大學在智能技術領域的科研能力,吸引高水平的智能產業科技人才,在智能應用領域開展技術研究,支持西湖大學建立面向產業的智能技術研究體系。中心還將重點支持西湖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的籌建和發展工作,促進西湖大學在智能技術產業化應用領域進行跨組織、跨學科的合作,提升西湖大學在智能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向產業應用轉換的成效。
為實現“碳中和”宏偉目標,聚焦太陽能轉換,西湖大學人工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燃料中心(Center of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CAP) for Solar Fuels @ Westlake)正式成立于2020年4月8日,由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專家孫立成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中心致力于太陽能燃料與太陽能電池前沿領域中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和瓶頸應用技術的突破,并力爭在構建“利用太陽能為主導的人類社會能源新框架”進程中發揮核心關鍵作用,通過太陽能與催化謀求破解人類可持續發展之道、打造青山綠水、構筑人類文明新技術體系。
應急醫學研究中心依托西湖大學建設,根據國家對重大傳染病防治的戰略規劃,將圍繞冠狀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細菌微生物感染等傳染性疾病,綜合多學科力量,凝練感染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新技術研究、病原微生物致病機制和病理研究、多級分類的生物醫學檢測技術開發、抗體和疫苗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發、小分子藥物研發、前沿抗感染技術和設備研發六大研究方向,融科研、臨床、教學、轉化于一體,形成機制研究、方法研究、創新轉化和生醫工程四大集群,貫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關鍵技術開發、臨床診療救治及成果落地轉化,為傳染病預防控制和醫藥衛生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核心技術和實用成果。
西湖大學牧原集團聯合研究院由西湖大學和牧原集團共同組建。研究院以“科學、基礎、前沿”為定位,以推動西湖大學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原始創新突破為目的,聚焦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設立跨學科研究項目。研究院將充分發揮西湖大學和牧原集團的優勢,通過跨學科交叉合作,大力發展前沿技術并培養高水平人才。
西湖大學理論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20年9月24日,著名數學家田剛教授受聘為研究院首任院長。研究院旨在匯集全球理論基礎研究頂尖人才,高水平開展數學、理論物理等領域基礎理論研究,并自主開展科研規劃、項目研究和學科建設等相關工作。
西湖基因編輯中心致力于基因編輯領域關鍵基礎科學問題的前沿研究,以及應用領域的瓶頸應用技術的開發。中心負責人由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云棲教授黃志偉擔任,黃教授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曾獲科學探索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和“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等獎項資助。中心的研究方向包括:開發設計新型基因編輯以及遞送工具,在植物、動物等細胞和體內的基因編輯應用研究,以及基因編輯相關DNA損傷修復。中心現正招聘研究系列人員、博士后、科研助理。
西湖大學合成生物學與生物智造中心(簡稱WE-SynBio)是以工學院為依托,聯合生命學院和理學院共同建設的校級中心,由德國工程院院士、西湖大學合成生物學和生物工程講席教授曾安平領銜組建。中心的目標是結合生命科學、生物工程、材料科學、綠色化學與人工智能等,開展交叉學科基礎研究,致力于開發前沿合成生物學方法、具有重大影響的生物產品及原創的高效生物智造過程; 中心聚焦于新一代生物藥物、生物材料、以及基于二氧化碳和太陽能的大規模綠色生物制造核心技術。中心將打造BT-IT相結合的合成生物學基礎研究平臺和微小型技術開發與生物制造系統,并以合作研究方式向西湖大學相關PI開放,為企業提供技術和產品開發。